在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时代命题下,培训已从“知识补给”升级为“能力重构”的系统工程。南京大学干部培训体系以“服务国家战略、回应治理需求”为原点,历经理念迭代、方法创新与生态重构,形成了“价值引领-能力筑基-数字赋能”的三阶进化模型。这一模型不仅契合干部成长规律,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同频共振。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具体阐释。
干部培训的终极目标,是塑造具有战略眼光与人文情怀的治理者。南京大学突破传统“工具理性”导向,将“家国情怀、公共精神、系统思维”融入课程设计,构建“政治素养-专业能力-价值认知”的三维培养框架。
政治素养模块:通过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》《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解析》等课程,强化干部的理论自觉与政治判断力;
专业能力模块:聚焦“经济高质量发展”“社会治理创新”“生态文明建设”等国家重大战略,设计专题化、场景化的教学内容;
价值认知模块:开设《公共伦理与领导力》《治理中的人文关怀》等课程,引导干部思考“技术进步与人性尊严”“效率与公平”等深层命题。
例如,在“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保护”案例研讨中,学员需平衡历史建筑修缮、商业开发需求与居民利益,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协调能力,更深化了对“文化传承是最大政绩”的价值认知。这种“能力与价值观共生”的培养模式,帮助干部在复杂治理场景中坚守初心、明辨方向。
治理能力的提升,需经历“认知-实践-反思”的螺旋上升过程。南京大学创新“行动学习法”,通过“真实问题诊断-跨学科工具应用-多方协同决策-效果跟踪评估”四步法,打造沉浸式实践场景。
问题诊断: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“治理痛点库”,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。例如,针对“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矛盾”,学员需通过入户调研、利益相关者分析,梳理居民诉求、物业权责、政策空白等核心问题;
工具应用:提供《矛盾调解技巧》《利益平衡分析法》《政策文本解读指南》等工具包,帮助学员将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解决方案;
协同决策:模拟听证会、专家论证会等场景,学员分别扮演居民代表、社区干部、法律专家等角色,在博弈中寻找“最大公约数”;
效果评估:结合专家点评与学员互评,分析方案的可操作性、资源匹配度及长期影响,形成“问题-方案-优化”的闭环。
某街道办干部在参与“社区微更新”项目后,运用课堂所学“参与式规划”方法,组织居民共同设计口袋公园方案,项目满意度从62%提升至91%。这一案例表明,实践训练的核心在于培养干部“把问题变课题、把课题变项目”的治理能力。
数字化治理时代,干部需兼具“数字素养”与“治理智慧”。南京大学将数字技术作为“认知放大器”而非“替代工具”,构建“技术基础-场景应用-伦理约束”的赋能路径。
技术基础层:开设《政务大数据分析基础》《低代码开发入门》等课程,帮助学员掌握数据采集、清洗、可视化等基础技能,消除“技术恐惧症”;
场景应用层:通过“智慧城市交通优化”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”等模拟沙盘,训练学员运用数字孪生、算法优化等思维解决复杂问题。例如,在“校园安全预警系统设计”项目中,学员需整合监控数据、考勤记录与社交媒体信息,构建风险预测模型;
伦理约束层:在《人工智能与公共治理》课程中,设置“算法歧视”“数据隐私泄露”等伦理困境讨论,引导学员思考技术应用的边界。某学员在课后修订了本单位的数据使用规范,明确“最小必要收集”“匿名化处理”等原则,体现了技术向善的治理理念。
数字赋能的深层价值,在于推动治理模式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据驱动”转型。某区行政审批局干部在培训后,主导开发了“智能审批辅助系统”,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识别申请材料中的关键信息,将企业开办审批时间从3天压缩至4小时,同时减少人为干预,提升了公平性。
干部成长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。南京大学通过“校友网络+在线平台+专家智库”三位一体机制,构建“培训-实践-反馈”的终身学习生态:
校友网络:按地域、行业建立学员社群,定期举办“治理沙龙”“政策解读会”,促进经验共享与资源对接;
在线平台:上线“南大干部培训云课堂”,提供政策法规库、案例库、专家直播等资源,支持学员随时随地学习;
专家智库:联合校内教授与实务界专家,为学员所在单位提供长期咨询支持,形成“问题共研、方案共制、成果共享”的合作模式。
某省生态环境厅干部在参与“双碳战略”培训后,通过校友网络联系到环境学院专家,共同推动本地区碳普惠机制设计,相关成果被纳入省级政策文件。这种“学习共同体”的构建,使培训价值从个体能力提升延伸至组织创新与政策优化。
干部培训的本质,是帮助学员完成从“执行者”到“治理者”的角色蜕变。南京大学干部培训基地通过“价值引领-能力筑基-数字赋能-生态重构”的四维联动,不仅传授知识,更培养“观大势、谋全局、干实事”的治理能力。未来,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,这种“知行合一、技术向善、生态共生”的培养模式,或将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更具生命力的实践范本,助力构建更加高效、包容、可持续的治理体系。